秒懂中国经济大趋势、大问题、大战略!(下)

作者: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5-08-25 返回上级

三、人民币汇改是排雷最后一步

人民币汇改终于落地,中间价改革使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短期内贬值了接近5%,这显示,在过去3年,排除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努力,已进入最后阶段,这对中国故事安然再出发大有裨益。

1.中国巨债风险

2013年讨论中国政府和企业将被中国巨债压倒,是非常时髦的,当时的主要讨论是只纠缠各种广义债务,完全无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资产端。目前看,中国经济的综合债务率,按原财政部副部长、现统计局局长王保安的数据,是相当于GDP180%,较多研究认为广义债务率可能在2.5GDP 而如果看资产端,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巨额资产可能相当于8-10GDP,脱离了中国仍然是全球难得的高储蓄率的经济体去讨论中国巨债没有什么价值,也不再时髦。

2.中国影子银行风险

中国的银行系统一度为了追求高收益、绕过监管、放大杠杆和提高风险容忍度,造就了十分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通常估计中国影子银行系统占GDP的大约25%-50%,但到2014年底,影子银行系统已重新回表,该风险逐渐收敛。

3.中国房地产泡沫

2014年春节前后,中国楼市呈断崖式下跌,楼市即将崩溃的研究报告蜂拥而出。但到目前,中国楼市已出现软着陆迹象,20154月可能已是市场低点。中国房地产仍然需要至少5年的漫长时间去逐步消化存货,这还需要政府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保障房建设为前提。但总体上,楼市崩溃的可能性显著收敛,未来3年内也基本排除出台房产税的可能性。

4.中国地方债泡沫

经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平台债岌岌可危,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增值税改革使地方税收更弱化。但经过地方债务平台的分类清理,以及2万亿地方存量债务的置换,目前地方债务风险的可控性有所改善。

5.中国产能过剩风险

经过持续3年的产能去化,高铁、水泥、有色、煤炭、新能源等一度高危的产业都在痛苦中加速产能去化。当下中国产能去化已接近尾声,企业主营业务税后净利润率稳定在5%,除央企之外的其他企业利润总额逐渐增长。20152月可能已是中国产能去化的转折点,以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创新逐渐显露蓬勃的活力。

6.中国股市泡沫

场内外的杠杆融资,2014年底以来市场监管的意外松弛,使得中国股市迅速膨胀。经过粗暴的清除融资盘和艰难的救市举措,中国股市的风险明显收敛。

7.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仍然会有一些人热衷于讨论中国银行业拥有庞大而难以消化的不良资产,但至今官方公布的银行不良率仅为1.5%。我们的情景模拟显示,未来最悲观情形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大约在5%-8%,即便没有外源型融资渠道,银行业也有能力逐步消化不良的包袱。

此外,从中国反腐倡廉看,中国行政体系最大的风险已基本排除,很可能未来5年,政府工作的重心都将从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向经济改革转变。

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各种系统性风险看,应该说各种风险雷管已经一一排除或大致可控,那么逐渐倾向于高危和市场化程度不足的汇率机制,很可能是最后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雷管,而当下的汇改就是这种排雷措施,而不是埋雷。

四、人民币汇率为什么高危?

近年来许多人既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缓缓向下,同时也看到人民币持续坚挺和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偏离,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民币汇率和次贷危机以来的全球量宽形成鲜明对比。

人们不难观察到,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8.4,此后持续升值至这次汇改前,峰值接近6%,累计升值接近30%;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对非美元的升值,则接近50%,对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升值幅度更惊人。在过去6个季度,BIS统计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达17%

第二,人民币汇率使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

以国际收支占GDP的顺差而言,2007年中国达到约10%的峰值,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产能扩张的同时,出口需求却遭遇挫折:产品价格优势对韩日可比产品几乎消失殆尽,质量劣势却未根本消除;同时中国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也迅速攀升,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目前萎缩至GDP2%以内,这相当于中国经济艰难转型时,差不多占GDP 8%的外部需求渐渐消失,甚至连加工贸易的优势都严重侵蚀。这么大体量的外需萎缩,很难以激励内需来有效弥补,这种状况延续至今,仍然没有持续改善的迹象。外向型发展战略实际上处于挫折状态。

第三,人民币汇率也使消费增长出现一定困难。

典型的例子是出境旅游、购物、留学和居住。2014年中国居民出境旅游逾1亿人次,直接消费和海淘等间接消费接近2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占据中国消费大约5%的需求不是在境内释放,而是在境外释放。中国人海外购物的热情,可能并不是过于富裕,而是海外买得越多,省得越多。大多数海外消费品和奢侈品的价格都明显低于中国境内。

第四,人民币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高企存在一定关联。

其中较为典型的特点是近年来内保外贷的不断膨胀,以美元衡量的境内资产价格较高,刺激了外汇贷款的需求。不仅如此,人民币和美元等持续存在的汇差利差,使得部分大型企业心有旁骛,做起了资金掮客的生意,主要是在离岸市场筹集外币资金,向中国境内转移和投放,这种套利套汇规模恐怕不会低于千亿美元的级别,且甚至没有做任何风险对冲措施。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关于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尤其是中间价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面深改的金融改革目标之一。距离上次汇改已10年之久,如果未能有效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仅仅再度扩大汇率波动区间,也仍然难以形成灵活的、市场化的均衡汇率。

因此,无论从排除系统性风险,从长期增长,还是从外向型和内需型均衡发展的角度看,高估的汇率总是需要逐步缓解的,许多怀疑央行选择在当下进行汇改的研究者应该意识到,央行采取进一步的汇率市场化措施,本身是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应有之意。不汇改,解决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资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会受到更多制约,甚至会影响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